Note on Sound 電影書寫札記
Posted On
Posted By 黃鐘瑩
〈Note on Sound 電影書寫札記〉
羅伯特·布列松
- 電影書寫是一種活動影像和聲音的寫作。
- 選模特兒
他的聲音勾劃出他的嘴巴、眼睛和面貌,為我描繪出他整體,裡裡外外,更勝於他在我面前。最佳辨認單靠耳朵。 - 音樂
不用音樂伴奏,承托或強化,完全不用音樂 。 - 聲響必須變為音樂。
- 由靜止和寂靜所傳達的,要肯定俱以用盡。
- 一個影像沒有絕對價值。影像聲音的價值和能力只取決於你為它們派定的用場。
- 音樂加諸影像,只會喧賓奪主,不會賦予它更多價值。
- 有聲電影發明了靜。
- 絕對的靜和由聲響的微弱得來的靜。
- 音樂的概括性與影片的概括性不相應。一種激昂妨礙其他激昂。
- 聲響之節奏價值
門的開合聲、腳步聲等,都為了節奏的必要。 - 把街上、火車站、機場‧‧‧雜亂無章的聲響重新組織(你自以為聽見得不是你真聽見的)。在寂靜中逐一重聽這些聲響,並把它們適量混合。
- 配音之幼稚野蠻
聲音缺乏線時,不對嘴形。與心肺節奏相反。「配錯了嘴巴。」
- 在影像、聲音與寂靜之間找出親屬關係。讓它們有樂於共處,各得其所之感。米爾頓:寂靜很滿意。
- 影像。如音樂的抑揚。
- 拍攝
你的影片得像你閉目所見的樣子。(你能夠隨時看見並聽懂你整套影片)
- 清楚知道這聲音(或這影像)在那兒會做甚麼。
- 給眼看的不能拿來跟給耳聽的雙重使用。
- 要是眼睛被完全征服,就甚麼或幾乎甚麼也不要給耳朵。人不能全是眼睛,又同時全是耳朵。
- 一個聲音能取代一個影像時,便刪除那影像或抵銷其作用。耳朵更走向內,眼睛更走向外。
- 聲音永不該援救影像,影像也不該援救聲音。
- 若聲音式影像的必要補足,則要麼著重聲音,要麼著重影像。兩者均等,只會互相損害或互相破壞,如人們說顏色之間互相破壞。
- 影像和聲音不應互相協助,而應以接力方式輪流運作。
- 單撩引眼睛,令耳朵焦急。單撩引耳朵,令眼睛焦急。運用這種種焦急。電影書寫之力量,是以可調控的方式來觸動兩種感官。
- 以緩慢、寂靜之策略對抗快速、聲響之策略。
- 音樂既準確,又不準確。千種可能的感覺又無法預見。
- 節奏
節奏之全能。據有節奏的才持久。令內容服從形式,意義服從節奏。
- 嗓音與面孔
它們一起成形,且已互相習慣。 - 我不是到場觀看影像和聲音的放映,而是目睹它們在彼此身上引起瞬間而可見的作用,與及它們的轉化。膠片著了魔。
- 讓影像和聲音自發地呈現給妳的眼睛和耳朵,一如文字呈現於文學家腦際。
- 影像和聲音必須遠遠近近互相維繫。沒有影像聲音是獨立的。
- 向你的模特兒說:「像對自己說話般說話罷。」以獨白取代對白。
- 音樂。它把你的影片隔離開你影片的生命(變成悅耳享受)。它強有力地變更甚至毀滅實在,如同酒精或毒品。
- 冷冰冰的旁白能透過對比令一部影片不冷不熱的對白再熱烈起來。跟繪畫中的冷暖色現象相 似。
- 音樂裡的寂靜,通過共鳴效果而來。最後一個字的最後一個語言,或最後的聲響,好比一個延長音。
- 一聲叫喊、一個聲響。它們的共鳴讓我們猜知是一間房屋、一處森林、一個平原、或一座山;它們的反響為我們指示出距離的遠近。
- 從影像與聲音的撞擊和串連應產生出關係之間的和諧。
- 電話。他的聲音令它如在眼前。
- 寂靜對音樂是必要的,但不是音樂的一部分。音樂靠在寂靜之上。
- 多少影片用音樂來馬虎補綴!人們用音樂來淹沒影片,不讓人看出這些影像裡頭一無所有。
- 電影書寫是一種活動影像和聲音的寫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