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惹發!這不是喜劇啊《The King of Comedy喜劇之王》1982
“喜劇之王是我看過最憋屈、哀傷、痛苦的電影之一
(知名影評人羅傑·伊伯特)
《The King of Comedy》 is one of the most arid, painful, wounded movies I’ve ever seen. (Roger Ebert)
Roger Ebert用(cinema interruptus)形容整部片的節奏,影片中藉由不斷被各種對象、人際關係的打斷或拒絕(rejected),來延遲、中斷這整部片非常隱晦的個人意念與情緒。我們跟Rupert Pupkin(Robert De Niro飾)一樣,每次都覺得好不容易逮到機會往前進了,但實際上呢?
個人的無能、缺乏連結、無人在意
精神疾病有所謂的「旋轉門效應」,意指患者沒有病識感,"自以為"痊癒停止服藥後又復發,因此經常周旋於醫院大門來回出入。在本片中Rupert似乎沒有意識(或忽略)社會中充滿各種"拒絕"的常態性,執拗在求成名之路的這個旋轉門不斷徘徊進出:進入隔絕孤立的旋轉門空間內一撞後又旋即被排出。
這位有些極端、極力想在時代留下標記的小人物,不僅在社會框架裡格格不入(social misfit),與《Taxi Driver》的Travis同樣易於讓人自己與他人陷入尷尬境地。如Travis對一位陌生女子頻頻獻殷勤,在本片中Rupert則對知名主持人Jerry Langford(Jerry Lewis飾)一樣使出纏功只為求上鏡頭。

這些零碎和敏感,鮮明的形塑了這位小人物的外顯個性,但直到Rupert在他的小天地錄節目時的場景聲音片段,我們似乎才略懂驅動他的原因。
Better to be king for a night than schmuck for a lifetime.
當他忙著身兼主持人一邊cue sound錄製試聽帶時,與他同住的母親以畫外音出現(獻聲):
"Are you crazy ? What’s the matter with you ? People are sleeping, Lower it! What’s the matter with you ? Take it easy. Lower it….I don’t mind you playing it, but lower it."
連錄個demo帶都還要被老媽唸,這一幕讓人想起希區考克《Psycho驚魂記》中從未以活人之姿現身的Mr.Bates,同樣以畫外音的方式對著兒子喊叫或遙控。這當中似乎隱藏了微妙的生命課題在其中:子女與母親間因血緣連結所導致親密又反叛的心理衝突,母親透過語言(聲音)將之作為召喚孩子的控制手段。因此我們看著Rupert所外顯出不間斷的碎語(聲音)與躁動、反動,畫面也許呈現了他有多窘,但這場戲實在太過真實地令人不快。


但痛苦的還不是這樣而已;老媽吼完之後,畫面逐漸轉為觀眾群像的輸出圖,Rupert聲音轉為畫外音旁白,我們像在觀看真實電視節目時一樣,有旁白、有背景笑聲、夾雜著他的聲音轉入轉出、時而模糊帶有雜訊時而清晰,觀眾發噱大笑的罐頭笑聲搭配群眾圖像所造成的刺點(punctum)讓人相當痛苦;
因為我們無從判斷這個笑聲,究竟是要我們預期這位表演者努力練習終能博得滿堂彩?抑或指涉一般大眾對於Rupert這類小人物的旁觀嘲弄。
支離破碎的囈語
這場在地下室描寫他內心的戲應是最關鍵完整的部分在於;他的大鳴大放相襯於紙板人物,有聲對比無言其實諷刺,因為根本沒有人聽他說話(嘮叨的母親也同樣沒有聽他說話)。
當他打電話給Jerry時的狀態應是雙向溝通對話,卻也常常只有他一人在線上等待。等電話通、或死抱著公共電話話筒等對方回撥,唯有成為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博得滿堂彩,才是他完整自己的救贖之路。

講話被中斷、錄音被打斷…,各種零碎的顛簸一直在中斷影片非常細微深層的節奏情緒,但Martin Scorsese與Robert De Niro顯然也沒有要讓這樣的小顛簸積累在最後來個大爆炸。
說懸疑也稱不上,論血腥暴力還差得遠,不上不下的胸悶感再加上各種絮叨的碎語,讓人想起了中國作家石康的小說《支離破碎》,所有零碎揉雜成難以吞嚥的憋屈。喜劇之王一點都不喜劇。
延伸閱讀:
The King of Comedy-Rogerebert
The King of Comedy-IMDb
Director:Martin Scorsese
Sound Department Crew
Sound editorial staff:Rebecca Einfeld、Gary S. Gerlich
Sound re-recording mixer:Tom Fleischman
Boom operator:Vito L. Ilardi
Sound mixer:Les Lazarowitz
Sound re-recording mixer:Dick Vorisek
Supervising sound editor:Frank E. Warner
Foley artist:Ken Dufva
Sound recordist:Bob Olari、Gary Parker、Philip Rogers
Music Department Crew
Music consultant:Mark Del Costello
Music producer:Robbie Robertson